【朝花夕拾摘抄及赏析】《朝花夕拾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,原名《旧事重提》,后改为现名。这部作品共收录了十篇散文,通过作者的童年、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,展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风貌,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旧时代、旧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。
一、摘抄选段
1. 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
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,就有无限趣味。”
2. 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
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;赶紧去接过来,是四本小小的书,略略一翻,人面的兽,九头的蛇……果然都在内。”
3. 《藤野先生》
“他的性格,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,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。”
4. 《五猖会》
“我至今记得,一个坐在堂前,吃着冰糖葫芦,一个坐在窗边,看那窗外的天空,觉得什么都是那么遥远。”
5. 《琐记》
“那时的我,不过是一个懵懂的孩子,对世事毫无理解,只知一味地跟着大人走。”
二、赏析分析
1. 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
鲁迅的文字虽不华丽,却极具画面感。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,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。这种写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生机,也反映出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珍视。
2. 情感真挚,富有哲理
在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中,鲁迅通过对一位普通保姆的回忆,表现出对底层人物的尊重与感激。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,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
3. 批判与温情并存
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,鲁迅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严九郎,对其严谨治学的态度表示敬佩。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,更是对教育精神的肯定。同时,他也借这段回忆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,体现出一种深刻的爱国情怀。
4. 对旧制度的反思
《五猖会》中,鲁迅描述了自己童年时被迫背诵古文的经历,反映了当时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。这种叙述方式既是对旧制度的控诉,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启示。
5. 细腻的心理描写
在《琐记》中,鲁迅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,展现出内心的矛盾与成长。他没有刻意美化过去,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童年,这种写作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。
三、总结
《朝花夕拾》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,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它记录了鲁迅的成长历程,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。通过这些文字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深情回忆,更能体会到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。
这本书之所以被广泛传阅,不仅因为其文学价值,更因为它承载了无数人对童年、对人生、对社会的共同记忆。无论何时阅读,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