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】《陈实与梁上君子》是一则出自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的典故,讲述了东汉时期名士陈寔(字仲弓)在面对偷窃者时,以智慧和仁德化解危机的故事。这则故事不仅体现了陈寔的宽容与智慧,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“以德服人”的精神。
一、原文
> 陈寔在乡闾,未尝讥议人过。尝有盗夜入其室,止于梁上。寔阴知之,乃呼其子曰:“夫人不善,而祸及于家。今欲教汝为善,宜自勉。”其子对曰:“诺。”遂屏左右,告其子曰:“梁上君子,非吾所愿也,然汝当自爱。”盗闻之,惶惧,自投于地,叩头请罪。寔曰:“观君状貌,非恶人也,但贫耳。可取衣食,勿复为非。”遂厚赐之,令其去。自是,里中无复盗窃。
二、白话翻译
陈寔在乡里从未随意批评他人的过错。有一次,一个小偷夜里潜入他的家中,躲在房梁上。陈寔暗中察觉了,便叫来他的儿子说:“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,往往会连累家人。现在我想教你做一个正直的人,你要努力。”他的儿子答应了。于是,陈寔让左右的人都退下,对儿子说:“梁上的那个人,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,但你要自己保重。”小偷听到后,非常害怕,从房梁上跳下来,跪地认罪。陈寔说:“看你相貌,不是坏人,只是贫穷罢了。你可以拿些衣服和食物,不要再做坏事了。”于是,他给了小偷一些财物,让他离开。从此以后,乡里再也没有偷盗的事情发生了。
三、注释
- 陈寔:东汉时期的名士,以德行著称,被尊为“陈仲弓”,是当时著名的贤人。
- 梁上君子:原指藏在屋梁上的窃贼,后成为成语,比喻偷窃者。
- 未尝讥议人过:从未随意指责别人的过错,体现出陈寔谦逊、宽容的性格。
- 屏左右:让身边的人退下,表示谈话内容重要,不愿外人知道。
- 非恶人也,但贫耳:并非坏人,只是因为贫穷才偷窃,表现出陈寔的体谅与理解。
- 厚赐之:给予丰厚的赏赐,显示陈寔的仁慈与宽宏。
四、赏析与启示
这个故事虽然简短,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陈寔没有选择直接惩罚小偷,而是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他悔过,不仅挽救了一个失足之人,也改变了整个乡里的风气。这体现了儒家“仁者爱人”、“以德化人”的思想,也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智慧与胸怀。
在现代社会中,面对错误与过失,我们是否也能像陈寔一样,多一份理解与包容?也许正是这种宽容,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甚至影响一个社会的风气。
五、结语
《陈实与梁上君子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偷窃的故事,更是一则关于人性、道德与教育的寓言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惩罚,而在于引导;真正的仁德,不在于严厉,而在于体谅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更应学习陈寔的精神,以善意对待他人,以智慧处理问题,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