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礼记·学记》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,属于儒家经典之一,主要论述了教育的意义、目的、方法和原则。它不仅是古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作,也是后世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。以下是对《礼记·学记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。
一、原文节选
1.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
2. 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
3.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
4. 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5. 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6. 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相观而善之谓摩,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
7. 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
8. 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
9. 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10. 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
二、翻译与释义
原文 | 翻译与释义 |
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 |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百姓,形成良好的风俗,一定要从教育开始吧? |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 | 玉石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;人不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理。 |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 | 所以,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学之后才懂得自己的困惑。 |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 |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,才能自我反省;认识到自己的困惑,才能自我提升。 |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 | 所以说,教与学是相互促进、共同成长的。 |
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相观而善之谓摩,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 | 教育的方法在于在问题发生之前加以防范(豫),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(时),互相观察并取长补短(摩),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得以兴盛的原因。 |
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 |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有四种过失,教师必须了解这些情况。 |
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 | 有的人学习时贪多,有的人学得太少,有的人学得过于简单,有的人则停止不前。 |
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 | 这四种过失,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同。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,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。 |
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 | 教育的作用,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,纠正他们的过失。 |
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 | 善于唱歌的人,能让别人跟着唱;善于教导的人,能让学生继承他的志向。 |
三、总结
《礼记·学记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,指出“学”与“教”是相辅相成的过程。文中提到“教学相长”,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也能不断成长。同时,它也指出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问题,并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,做到“长善而救其失”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,以及对师生关系的高度重视。它不仅适用于古代,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附: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乎? |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百姓,形成良好的风俗,一定要从教育开始吧? |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 | 玉石不经过雕琢,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;人不学习,就不会明白道理。 |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 | 所以,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学之后才懂得自己的困惑。 |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 |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,才能自我反省;认识到自己的困惑,才能自我提升。 |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 | 所以说,教与学是相互促进、共同成长的。 |
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,当其可之谓时,相观而善之谓摩,此四者,教之所由兴也。 | 教育的方法在于在问题发生之前加以防范(豫),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(时),互相观察并取长补短(摩),这四个方面是教育得以兴盛的原因。 |
学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 |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有四种过失,教师必须了解这些情况。 |
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 | 有的人学习时贪多,有的人学得太少,有的人学得过于简单,有的人则停止不前。 |
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后能救其失也。 | 这四种过失,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同。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,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。 |
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者也。 | 教育的作用,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,纠正他们的过失。 |
善歌者,使人继其声;善教者,使人继其志。 | 善于唱歌的人,能让别人跟着唱;善于教导的人,能让学生继承他的志向。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不仅能够理解《礼记·学记》的核心思想,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教育的启发与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