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犯而不校是什么意思】“犯而不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子曰:‘伯夷、叔齐,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’”后来引申为面对他人的冒犯或侮辱,不加以计较、报复,表现出宽容和大度的态度。
一、
“犯而不校”字面意思是“被冒犯而不去计较”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他人挑衅、侮辱或不公时,能够保持冷静、宽容,不去以牙还牙,而是选择忍让与理解。这种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、胸怀和智慧。
在现代社会中,“犯而不校”可以用于描述那些不轻易与人争执、情绪稳定、有包容心的人。它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,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犯而不校 |
出处 | 《论语·泰伯》 |
字面意思 | 被冒犯而不去计较 |
深层含义 | 宽容、大度、不计较他人过错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一个人面对挑衅时的冷静与忍让 |
适用对象 | 有修养、情绪稳定、性格温和的人 |
现代意义 | 在人际交往中体现成熟与智慧,避免无谓冲突 |
相关成语 | 宽宏大量、忍辱负重、退避三舍 |
三、结语
“犯而不校”不仅是古代士人推崇的美德,也是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,保持理智与宽容,往往比针锋相对更能赢得尊重与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