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一句是什么】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孔子家语·卷二·致思》。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人在面对外界环境时的无奈与被动。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句话的出处、含义以及下一句进行详细解析,并以表格形式总结。
一、原文出处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最早见于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篇。原文如下:
> “子曰:‘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’……子贡问曰: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’子曰:‘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’……或曰:‘夫子何以教子贡?’子曰:‘夫子之言,不可不察也。譬如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归而父不与。’”
从这段话可以看出,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是孔子用来比喻人想安静、归家,但外在因素却不断干扰,无法如愿。
二、句子含义
- “树欲静”:树木想要安静下来。
- “风不止”:但风却不停止。
- 整体意思:比喻人想要平静生活或归家,但外部环境(如家庭、社会、命运)却不断干扰,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。
这句古语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无奈和无力改变现实的情绪,强调人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。
三、下一句是什么?
根据《孔子家语》的原文,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的下一句是:
> “子欲归而父不与。”
意思是:儿子想要回家,但父亲却不允许他回去。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含义,强调了个人意愿与现实之间的冲突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 |
| 原文 | 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归而父不与 |
| 含义 | 比喻人想平静或归家,但外力不断干扰,难以如愿 |
| 下一句 | 子欲归而父不与 |
| 用法 | 常用于表达无奈、被动、命运难违的情感 |
| 现代意义 | 强调个人努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 |
五、结语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不仅是一句古语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人生困境时,要理解并接受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。同时,也要珍惜那些可以努力去争取的机会。了解这句话的完整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理性地看待得失与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