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嗤之以鼻意思】“嗤之以鼻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表现出轻蔑、不屑一顾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常用于描述人们对某些行为、言论或观点的不认同和嘲讽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嗤 | 表示冷笑、讥笑的声音 |
之 | 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|
以鼻 | 用鼻子发出声音,表示轻蔑 |
整体意思:用鼻子发出冷笑,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轻视、不屑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曰:‘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;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’项王乃曰:‘沛公先破秦入关,今有小过,不足道也。’……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范增起,出,召项庄曰:‘君王为人不忍,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。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!’……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……项王瞋目而叱之,左右皆靡。于是张良至军门,见樊哙。樊哙曰:‘今日之事何如?’良曰:‘甚急!今者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也。’哙曰:‘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’……项王曰:‘壮士!——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……”
虽然“嗤之以鼻”并非直接出自《史记》,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,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常用的成语。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示对某人行为、言论的鄙夷和不屑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不屑一顾、冷眼相待、嗤笑、讥讽 |
反义词 | 肃然起敬、肃然生畏、敬重、尊重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日常对话 | “他对这种谣言嗤之以鼻,根本不相信。” |
文章写作 | “面对批评,他嗤之以鼻,拒绝接受任何建议。” |
评论区 | “网友对这种虚假宣传嗤之以鼻,纷纷留言谴责。” |
五、总结
“嗤之以鼻”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言行的不屑与轻视。它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态度,也反映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成语 | 嗤之以鼻 |
拼音 | chī zhī yǐ bí |
释义 | 对某人或某事表示轻蔑、不屑 |
出处 | 非直接出自经典文献,常见于现代汉语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|
近义词 | 不屑一顾、冷眼相待 |
反义词 | 肃然起敬、敬重 |
使用场景 | 日常对话、文章写作、评论区等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