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手不释卷意思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爱读书,总是手不离书本,一刻也不放下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,也展现了勤奋好学的精神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手不释卷 |
| 拼音 | shǒu bù shì juàn |
| 释义 | 手中不放下书本,比喻勤于学习、酷爱读书 |
| 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 后人引申为“手不释卷”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好学,热爱阅读 |
| 近义词 | 奋发图强、孜孜不倦、废寝忘食 |
| 反义词 | 不学无术、懒惰成性、不思进取 |
二、成语背景与典故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故事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原本不爱读书,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,最终成为一位有文韬武略的将领。他常常读书到深夜,甚至在睡觉时还拿着书本,因此被人称为“手不释卷”。
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,用来形容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学习的人,尤其是在艰苦环境下依然不忘读书的品质。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手不释卷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精神追求。它象征着一种持续学习、不断进步的人生观。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步入社会后,保持“手不释卷”的习惯,都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。
此外,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不要忘记抽出时间来充实自己,通过阅读拓展视野、提升自我。
四、总结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。它强调了坚持阅读的重要性,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“手不释卷”都是一种值得传承的精神力量。
结语:
读书是通往智慧的道路,而“手不释卷”正是这条道路上最坚定的步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