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初一】《朝花夕拾》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,收录了他1926年所写的十篇散文。这些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、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,既有对旧社会的批判,也有对亲情、友情的深情回忆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,《朝花夕拾》不仅是一本文学作品,更是一本了解历史、思考人生的好教材。
一、
《朝花夕拾》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,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描写童年的自由与教育的束缚;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则展现了作者对保姆阿长的怀念与感激;《藤野先生》讲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师;而《范爱农》则记录了他对朋友命运的感慨与无奈。
整本书语言朴实却富有深意,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作者的思想变化。
二、重点段落摘抄与分析(表格)
篇目名称 | 摘抄内容 | 分析说明 |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 | 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……” |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自然景象,表现出童年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。 |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 | 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;赶紧去接过来,打开纸包,是四本小小的书。” | 表现了“我”对《山海经》的渴望与得到书后的惊喜,也反映出阿长对“我”的关爱。 |
《藤野先生》 | “他的性格,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,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。” | 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无私帮助让鲁迅深受感动,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。 |
《五猖会》 | “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。但是,有什么法子呢?” | 表现出“我”对传统习俗的无奈与压抑,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制。 |
《琐记》 | “那时的主,是不许用‘我’来称自己,也不许用‘你’来称呼别人。” | 揭示了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的关系,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。 |
三、学习建议
1. 理解背景:了解鲁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思想。
2. 积累好词好句:多读多背文中优美的句子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
3. 联系实际: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,思考书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。
4. 写读后感: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,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《朝花夕拾》虽是鲁迅的回忆录,但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,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。作为初一学生,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,更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