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毁家纾难的成语解释】“毁家纾难”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为了国家、民族或集体的利益,不惜牺牲个人财产甚至家庭利益的行为。该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精神。
一、成语解释
出处: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毁家纾难,捐金以赈贫。”
字面意思:毁坏自己的家产,以解除国家或他人的危难。
引申义:为了公共利益或国家大义,主动放弃个人利益,甚至牺牲家庭财富。
近义词:舍己为人、倾家荡产、赴汤蹈火
反义词: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、斤斤计较
二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毁家纾难 |
拼音 | huǐ jiā shū nàn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字面意思 | 毁坏家产,以解救困难 |
引申义 | 为国为民,不计个人得失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赞扬他人为公无私的精神 |
近义词 | 舍己为人、倾家荡产 |
反义词 | 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历史人物:如东汉时期的王符,因不满时政,毁家纾难,资助贫困百姓。
2. 现代应用:在抗灾救灾中,许多企业家慷慨解囊,捐资捐物,也被称为“毁家纾难”的现代体现。
四、文化意义
“毁家纾难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国家危难、社会动荡时,个体愿意承担社会责任、牺牲自我利益的传统价值观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激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勇于担当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毁家纾难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