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面埋伏的意思】“十面埋伏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,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被多方包围、陷入绝境的情景,常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被敌人重重围困,无法突围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十面埋伏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》中,描述的是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时的处境。当时,韩信率领的汉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),并布置了十面埋伏,使项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最终,项羽兵败自刎,这一战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。
二、成语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十面埋伏 |
拼音 | shí miàn mái fú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释义 | 形容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包围,陷入绝境,难以逃脱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处于困境或被多方围攻的状态 |
近义词 | 四面楚歌、陷入重围 |
反义词 | 脱离险境、突围成功 |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,“十面埋伏”不仅用于军事或历史语境,也常被引申为在商业竞争、职场压力、甚至人际关系中,面对多方压力和挑战的状况。例如:
- 商业竞争:某公司被多个竞争对手围攻,市场空间被压缩。
- 职场环境:员工在工作中受到来自上级、同事、客户等多方面的压力。
- 个人生活:一个人在生活中面临家庭、工作、健康等多方面问题。
四、总结
“十面埋伏”不仅是对古代战争场景的描述,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,用来形容人在复杂环境中被多方围困、难以突破的困境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压力时要冷静应对,寻找突破口,避免被“十面埋伏”所困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意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,并从中汲取应对困难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