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谤讥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谤讥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古代文献中,尤其在《战国策》、《左传》等古籍中较为常见。它由“谤”和“讥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有不同的含义,合起来则表达了对他人进行批评或指责的意思。
一、词语解析
1. 谤
“谤”本义是诽谤、诬蔑,指无中生有地攻击他人,带有贬义色彩。在古代,“谤”多指公开的、带有恶意的言语攻击。
2. 讥
“讥”原意为讽刺、讥讽,也可指批评、指出错误。与“谤”相比,“讥”更偏向于指出问题,语气可能较温和,但同样具有批评性质。
合起来,“谤讥”即指对他人进行公开的、带有贬义或批评性的言论,可能是讽刺、诽谤,也可能是指出其缺点或错误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语境
用法类型 | 说明 |
古代文献 | 多见于《战国策》《左传》等典籍,如“能谤讥于市朝” |
批评指责 | 表示对某人行为或言论的不满,加以批评 |
谏言劝告 | 在某些语境下,也可理解为规劝、提醒,如“谏诤之言” |
非议议论 | 指民间对人物或事件的非议和评论 |
三、相关例句分析
例句 | 出处 | 解释 |
“能谤讥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 | 《战国策·邹忌讽齐王纳谏》 | 意思是能在公共场所批评国君的过失,并让国君听到的,给予下等奖励。 |
“士之好名者,往往以毁誉为荣辱,而不知谤讥之害。” | 古文 | 表达了对那些追求名声的人来说,常常把赞誉和诽谤当作荣辱,却不知道诽谤的危害。 |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对他人进行批评、指责、讽刺或诽谤的行为 |
字面解释 | “谤”:诽谤;“讥”:讽刺、批评 |
使用场景 | 古代文献、政治谏言、民间议论等 |
语义倾向 | 带有负面色彩,多用于批评或非议 |
文化背景 | 多见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,反映当时社会对言论的重视与规范 |
综上所述,“谤讥”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语,主要用于表达对他人行为或言论的批评或指责,在古代常用于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讨论。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