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活动名称:
《小蝌蚪找妈妈》
二、活动目标:
1. 认知目标: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,认识不同阶段的青蛙形态。
2. 情感目标: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,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。
3. 能力目标:通过故事讲述、绘画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。
三、活动准备:
- 故事图片或动画视频《小蝌蚪找妈妈》
- 青蛙各阶段的图片(卵、蝌蚪、长出腿的蝌蚪、成年青蛙)
- 绘画材料(彩笔、画纸等)
- 角色扮演道具(青蛙头饰、荷叶道具等)
四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小朋友,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吗?它们的妈妈是谁呢?”引导幼儿思考,激发兴趣。
2. 故事讲述(10分钟)
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《小蝌蚪找妈妈》的故事,配合图片或动画,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。在讲述过程中,适时提问,引导幼儿关注小蝌蚪的变化过程。
3. 讨论与分享(8分钟)
组织幼儿分组讨论:
- 小蝌蚪一开始找到了哪些动物?
- 它们为什么都不是妈妈?
- 最后它找到了谁?
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,并给予积极的反馈。
4. 动手操作(15分钟)
幼儿根据所学内容,用绘画的方式画出“小蝌蚪找妈妈”的故事画面,或者用粘贴、拼图等形式表现青蛙的不同生长阶段。
5. 角色扮演(10分钟)
请幼儿戴上青蛙头饰,扮演小蝌蚪和青蛙妈妈进行情景表演,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。
6. 总结与延伸(2分钟)
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,强调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和母爱的伟大。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。
五、活动评价:
-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。
- 通过作品展示和角色扮演情况,评估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。
- 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,不断优化教学设计。
六、活动延伸:
- 在科学角设置“青蛙成长”观察区,提供相关资料供幼儿持续探索。
- 鼓励幼儿阅读其他关于动物成长的绘本,拓展知识面。
七、注意事项:
- 活动中注意安全,避免使用尖锐物品。
- 鼓励每个孩子积极参与,尊重个体差异。
- 保持课堂氛围轻松愉快,增强学习兴趣。
本教案结合了语言、艺术、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,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,促进幼儿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