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太丘舍去的出处是哪里】《世说新语》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魏晋时期人物言行、轶事的笔记小说集,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。这部书内容丰富,语言精炼,被誉为“魏晋风度”的代表作之一。
在《世说新语》中,“太丘舍去”这一典故出自《德行》篇,讲述的是陈寔(字仲弓)与他的儿子陈纪(字元方)之间的故事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让与诚信,也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处世态度。
一、原文摘录
>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
> 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,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二、总结说明
“太丘舍去”指的是陈寔(即太丘)因友人未按时赴约而选择离开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强调了守信的重要性,同时也展示了元方作为儿童的机智与礼貌。
三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 |
作者 | 刘义庆(南朝宋) |
故事主角 | 陈寔(太丘)、陈纪(元方)、友人 |
故事背景 | 魏晋时期,士人交往讲究礼仪与信用 |
核心寓意 | 守信、有礼、尊重长辈 |
典故含义 | “太丘舍去”象征着对失信行为的拒绝与自我尊严的维护 |
文化影响 | 成为后世教育中关于诚信与礼仪的重要典故 |
通过了解“太丘舍去”的出处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与社会价值观。这一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注重诚信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