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繁星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繁星》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,收录于其散文集《海行杂记》中。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仰望星空的情景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、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。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富有诗意,是一篇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优秀散文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- 理解文章内容,掌握生字词及重点语句的含义。
-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朗读、品读、讨论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。
-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激发学生对自然、对生活的热爱之情。
-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、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作者通过对“繁星”的描写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。
- 难点:体会散文中“景”与“情”的交融,领悟作者的哲理思考。
四、教学准备
1.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课文录音、背景音乐等。
2.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阅作者巴金的生平资料,初步感受文章情感。
五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星空视频或展示几张美丽的星空图片,引导学生进入情境。
提问:“当你抬头仰望夜空时,你看到了什么?想到了什么?”
引出课题《繁星》,并简要介绍作者巴金及其创作背景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,圈画不理解的句子。
2. 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,讲解重点词语如“摇摇欲坠”、“闪烁”、“梦幻”等。
3.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,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的整体印象。
(三)精读品味(20分钟)
1. 分段阅读,逐段分析:
- 描述童年时在屋檐下看星星的情景,表现童年的纯真与美好。
- 写在海上看星星的经历,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。
- 第三段:写在战争年代仰望星空的感受,体现对和平的渴望与希望。
2. 重点赏析:
- “我仿佛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。”
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,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。
- “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弱,但它们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。”
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,体会作者对希望和光明的追求。
(四)合作探究(10分钟)
1. 小组讨论:
- 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“繁星”?
- 文章中的“繁星”象征着什么?
2. 教师引导总结:
- “繁星”既是自然现象,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象征,代表理想、希望、光明与永恒。
(五)拓展延伸(5分钟)
1.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,谈谈自己与“星空”有关的故事。
2. 推荐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,如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,拓宽文学视野。
(六)课堂小结(3分钟)
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,强调散文中“情景交融”的写作手法,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、多表达。
(七)布置作业(2分钟)
1.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看星星的经历。
2. 选择文中一句喜欢的句子,进行仿写或扩写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一、作者简介:巴金
二、主要
- 童年观星
- 海上观星
- 战争时期观星
三、写作特色:
- 情景交融
- 语言优美
- 富有哲理
四、主题思想:
- 对自然的热爱
- 对理想的追求
- 对光明的向往
```
七、教学反思(可选)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,但在情感体验方面还有提升空间,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感受的引导与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