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属于其代表作之一。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,诗人目睹山河破碎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,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,是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原文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译文:
国家虽已破碎,山河依旧存在;
春天来到城中,草木却愈发茂密。
感叹时局动荡,花开也让人落泪;
离别之痛难忍,鸟鸣也令人心惊。
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
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。
我头发稀疏,频频抓挠,
几乎无法再插上簪子。
赏析:
《春望》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战乱中长安城的荒凉景象,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家人团聚的强烈渴望。
首联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通过对比“国破”与“山河在”,表现出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哲理。尽管国家遭受灾难,但山河依旧,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不灭。而“城春草木深”则进一步渲染出战乱后城市的萧条与荒芜,令人唏嘘。
颔联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运用拟人手法,将花与鸟拟人化,赋予它们人的感情。诗人因时局动荡而流泪,因离别之苦而心惊,情感真挚动人。
颈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点明战事持续时间之久,以及家书的珍贵。一句“家书抵万金”道尽了战乱中亲人分离的痛苦与思念之情。
尾联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描写诗人因忧愁而日益衰老,头发稀疏到无法插簪,形象地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虑与无奈。
结语:
《春望》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,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,也展现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与悲天悯人的胸襟。杜甫以自己的笔触,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增添了一抹厚重的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