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菽的读音和意思】“菽”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字,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。它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出现较多,因此了解其读音和含义对于学习汉语、阅读古籍或进行文字研究都有一定帮助。
下面将从读音、含义、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菽”字读作 shū,拼音为 shū,声调为第一声。它是一个形声字,由“艹”(草字头)和“叔”组成,表示与植物有关的意义。
“菽”的本义是指豆类植物,尤其是指小豆、大豆等农作物。在古代,它常用于泛指各种豆类作物,如黄豆、绿豆、红豆等。在一些古文中,“菽”也用来代指粮食作物,有时甚至引申为“谷物”。
此外,在现代汉语中,“菽”较少单独使用,多出现在一些成语或古文中,例如“菽水承欢”,意指子女奉养父母,表达孝顺之意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菽 |
拼音 | shū |
声调 | 第一声(阴平) |
部首 | 艹(草字头) |
结构 | 左形右声(形声字) |
本义 | 豆类植物,如大豆、小豆等 |
引申义 | 粮食作物,有时泛指农作物 |
文化含义 | 在古文中常用于表达农耕文化 |
常见搭配 | 菽水承欢、菽麦等 |
现代使用频率 | 较低,多用于书面语或古文 |
三、扩展说明
在古代文献中,“菽”常与“黍”、“稷”等并列,作为五谷之一,代表重要的农作物。例如《诗经》中有“黍稷重穋,禾麻菽麦”之句,说明当时“菽”是重要的粮食来源。
在现代,虽然“菽”不常出现在口语中,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会使用,尤其是在强调传统文化或农业文明时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菽”在具体古文中的用法或与其他字的搭配,可以结合相关典籍进行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