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仄起平收的意思是什么】“仄起平收”是古代汉语中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,常用于近体诗(如五言、七言律诗)的创作中。它指的是在一首诗中,句子的开头字使用“仄声”,而结尾字使用“平声”。这种句式结构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。
一、术语解释
- 仄声:指古汉语中的上声、去声、入声,现代普通话中大致对应第三声和第四声。
- 平声:指古汉语中的阴平、阳平,现代普通话中对应第一声和第二声。
“仄起平收”主要出现在对仗工整的律诗中,尤其在首联和尾联中较为常见。它不仅符合格律要求,还能使诗句朗朗上口,富有音乐性。
二、总结与对比
术语 | 含义说明 | 特点说明 |
仄起 | 句子的第一个字为仄声 | 增强语气,突出重点 |
平收 |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| 使句子结尾平稳,增强韵律感 |
仄起平收 | 整句首字为仄,尾字为平 | 符合近体诗格律,增强节奏和音乐性 |
应用范围 | 主要用于五言、七言律诗 | 在首联、尾联中尤为常见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以杜甫《春望》为例:
> 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> 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>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 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其中,“国破山河在”一句,“国”为仄声,“在”为平声,符合“仄起平收”的规则。同样,“城春草木深”中“城”为仄,“深”为平,也符合这一格式。
四、写作建议
在学习或创作近体诗时,可以注意以下几点:
1. 掌握声调分类:熟悉哪些字是平声,哪些是仄声。
2. 注重对仗与押韵:确保每联对仗工整,押韵自然。
3. 灵活运用“仄起平收”:根据内容需要适当调整句式,增强表达效果。
通过理解“仄起平收”的含义及其在诗词中的作用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,也能在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