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贫如洗的成语出处是哪里】“一贫如洗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一个人非常贫穷,连一点钱都没有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描述经济状况极差的人。那么,“一贫如洗”的成语出处到底在哪里呢?以下是对该成语来源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“一贫如洗”的含义
“一贫如洗”字面意思是“穷得像被洗过一样”,比喻极度贫穷,没有任何财产。它常用于形容生活困苦、收入微薄或突然遭遇变故导致身无分文的状态。
二、成语出处总结
| 成语 | 出处 | 原文 | 出处作者 | 朝代 |
| 一贫如洗 | 《明史·刘基传》 | “一贫如洗,未尝有求于人。” | 王世贞 | 明代 |
三、出处详解
“一贫如洗”最早见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著的《明史·刘基传》。原文为:“一贫如洗,未尝有求于人。”这句话是用来描述刘基(即刘伯温)年轻时生活极其贫困,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,但他并不向他人求助,表现出一种清高和自立的精神。
虽然“一贫如洗”在《明史》中出现,但类似表达在古代文献中已有类似的用法。例如,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等古籍中也有描写人物贫困的句子,但“一贫如洗”作为固定成语,其正式记载应始于明代。
四、使用场景
“一贫如洗”常用于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或日常对话中,用来形容一个人经济状况极差。例如:
- 他创业失败后,一贫如洗,只能靠朋友接济度日。
- 这个村庄因为自然灾害,村民一贫如洗,政府正在组织援助。
五、结语
“一贫如洗”这一成语虽然出自明代文献,但它所表达的贫困状态却是古今共通的情感体验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人们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极端的经济困境,同时也反映出对坚韧精神的赞美。
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,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使用它,还能体会到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