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苟言笑解释及出处】“不苟言笑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态度严肃、不轻易表露笑容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庄重,也反映了其性格的内敛与稳重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表情严肃、不轻易发笑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成语 | 不苟言笑 |
拼音 | bù gǒu yán xiào |
释义 | 不随便说笑,形容人态度严肃,不轻易流露感情。 |
近义词 | 严肃认真、不苟言谈、神情严肃 |
反义词 | 喜笑颜开、活泼开朗、诙谐幽默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|
二、成语出处
“不苟言笑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子路》:
> 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
> ——《论语·先进》
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“不苟言笑”,但孔子对曾点(即“点”)的赞赏,体现出一种庄重而含蓄的态度,与“不苟言笑”的精神有相通之处。
后来,“不苟言笑”这一说法逐渐成为固定表达,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,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典籍中均有类似描述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场景 | 例子 |
工作场合 | 领导一贯不苟言笑,员工对他既敬畏又尊重。 |
学校教育 | 老师平时不苟言笑,但教学认真负责,深受学生敬重。 |
文学描写 | 他自幼家境贫寒,性格不苟言笑,却胸怀大志。 |
四、总结
“不苟言笑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。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沉稳、自律与内在修养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品质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,尤其在职场、教育和公共事务中,显得尤为重要。
通过了解它的含义与出处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文化,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文化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