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触目皆是出处于哪里】“触目皆是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事物在眼前随处可见。然而,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,甚至误以为它是现代词汇。实际上,“触目皆是”出自古代文献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。
一、
“触目皆是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意是“眼睛所看到的地方都是”,形容某种现象非常普遍,到处都能见到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,用来强调某类事物或情况的普遍性。
虽然“触目皆是”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,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,体现了汉语成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。
二、表格:成语“触目皆是”的来源与用法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触目皆是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触目皆是,不可胜数。” |
原意 |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都是,形容数量多、普遍存在 |
现代用法 | 描述某种现象或事物非常普遍,随处可见 |
文化背景 | 源自古代文献,体现汉语成语的传承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口语、写作中,强调普遍性 |
常见搭配 | “触目皆是的景象”、“触目皆是的现象” |
与其他成语对比 | 与“比比皆是”意思相近,但“触目皆是”更强调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|
三、结语
“触目皆是”虽为常见成语,但其出处却鲜为人知。了解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底蕴,也能提升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的准确性与深度。通过查阅古籍,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代常用的词语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