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败名裂的意思】“身败名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、行为或事业上严重失败,导致名誉和声望彻底崩溃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因个人过失、错误决策或道德沦丧而导致的全面失败,不仅影响自身,还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身败名裂 |
拼音 | shēn bài míng liè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若夫立言行事,不避嫌疑,而致身败名裂者,亦非忠臣也。” |
含义 | 指人因行为不当或犯下大错,导致身体受辱、名声扫地,名誉彻底丧失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或警示他人,强调行为后果的严重性。 |
近义词 | 声名狼藉、臭名昭著、身败名毁 |
反义词 | 名垂青史、德高望重、誉满天下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公共舆论 | 一位官员因贪污受贿被曝光,最终身败名裂,成为公众唾弃的对象。 |
文学作品 | 小说中主人公因背叛朋友而身败名裂,最终众叛亲离。 |
历史事件 | 明朝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,后因倒行逆施被清算,身败名裂。 |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
“身败名裂”不仅是对个人失败的描述,更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“名”的高度重视。在中国古代,“名”与“德”紧密相连,一个人如果失去名誉,往往被视为道德沦丧的表现。因此,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作为道德教育的警示工具,提醒人们要注重言行举止,避免因一时之过而毁掉一生的声誉。
四、总结
“身败名裂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成语,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名誉和社会评价的巨大影响。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体的失败,也常用于历史、文学和现实生活中,作为对不负责任行为的严厉批评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,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,珍惜自己的名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