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共戴天的意思】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仇恨极深,无法和解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不共戴天:指彼此之间有深仇大恨,连头上的帽子都不愿一起戴,比喻仇恨极深,势不两立。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晋侯赏从亡者,介子推不言禄,禄亦不及。推曰:‘献公之子九人,其二子死,其余皆在,而吾不与焉,是无功也。’……遂隐而卒。晋侯求之,不获,以绵上为之田。君子曰:‘介子推可谓忠矣,不言禄,不求禄,不争禄,可谓贤矣。’”
虽然原文中未直接出现“不共戴天”,但后世引申为对仇敌极度仇恨的表达。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示强烈的敌意或仇恨。
二、词语构成解析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
不共 | bù gòng | 不共同,不能共处 |
戴天 | dài tiān | 头顶着天,比喻共处一个天地 |
整体意思 | —— | 不能与敌人共存于天地之间,仇恨极深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、仇深似海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相安无事、化干戈为玉帛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战争或冲突背景:如两国之间的长期战争,双方人民“不共戴天”。
2. 个人恩怨:某人因被背叛而对对方“不共戴天”。
3. 文学作品:常用于小说、戏剧中描述人物之间的激烈矛盾。
五、总结
“不共戴天”是一个极具情感色彩的成语,表达了对敌人的极端仇恨,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不可调和。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忠诚、正义和仇恨的深刻理解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不共戴天 |
含义 | 深仇大恨,不能共存于天地之间 |
出处 | 《左传》等古籍(后世引申) |
用法 | 书面语,表达强烈敌意 |
近义词 | 势不两立、水火不容 |
反义词 | 和睦相处、相安无事 |
使用场景 | 战争、个人恩怨、文学作品 |
通过以上内容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“不共戴天”的含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