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文章总结
《人琴俱亡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的一则故事,讲述了王子猷(王羲之的长子)得知弟弟王子敬(王献之)病重去世后,悲痛欲绝,最终也因哀伤而死的故事。这个故事通过简短的语言,表达了深厚的手足之情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。
故事中,“人琴俱亡”不仅指人与琴同时消逝,更象征着一种情感的极致表达:当所爱之人离世,连陪伴他的乐器也随之失去意义,象征着精神世界的崩塌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王子猷、王子敬俱病笃,而子敬先亡。 |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,但王子敬先去世了。 |
子猷问左右:“何以都不闻消息?此已丧矣。” |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:“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?这一定是死了。” |
语未毕,有载书还者,云:“王郎卒。” | 话还没说完,就有送信的人回来,说:“王郎去世了。” |
子猷便径入坐灵床,哭,恸,曰:“吾本谓卿死,今始知君不死,吾恨不可复见卿。” | 王子猷直接走进灵堂,坐在灵床上哭,非常悲伤地说:“我原以为你已经死了,现在才知道你没死,我后悔再也见不到你了。” |
于是,不哭,又曰:“既已矣,夫复何言!” | 于是他不再哭了,又说:“既然已经这样了,还有什么可说的呢?” |
便令左右取琴来,作数十声,然后掷琴于地,曰:“子敬子敬,汝若在,当为我弹。” | 于是让身边的人拿来琴,弹了几声,然后把琴扔在地上,说:“子敬啊子敬,如果你还在,一定会为我弹奏。” |
便绝,时年四十七。 | 之后他就去世了,当时四十七岁。 |
三、内容说明
本文语言简洁,却情感深沉,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亲情的重视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复杂情绪。通过“人琴俱亡”的意象,传达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联系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文学美感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尊重与理解。
四、结语
《人琴俱亡》虽短,却寓意深远。它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追忆,也是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刻感悟。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或许可以从中体会到珍惜当下、珍视亲情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