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博学笃志解释及出处】“博学笃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知识广博、志向坚定。它不仅体现了对学问的追求,也强调了对理想的执着。以下是对“博学笃志”的详细解释及其出处的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含义 |
博学 | 指广泛学习,掌握多种知识,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。 |
笃志 | 指坚定志向,不轻易动摇,有明确的目标和信念。 |
整体含义:指一个人在学习上广泛涉猎,同时意志坚定,不为外物所动,专注于自己的理想与目标。
二、出处来源
“博学笃志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子张》篇,是孔子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:
> 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广泛地学习,坚定自己的志向,恳切地提问,贴近实际地思考,仁德就存在于其中了。
三、历史背景与意义
在古代,儒家思想非常重视“学”与“志”的结合。孔子提倡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。而“博学笃志”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,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,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。
在现代,“博学笃志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尤其在教育、科研、职业发展等方面,鼓励人们不断学习,保持初心,坚定目标。
四、相关名言与延伸
名言 | 出处 | 解释 |
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 | 《论语·泰伯》 | 学习要像追赶一样,生怕错过,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。 |
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 | 王阳明 | 强调志向的重要性,没有志向,任何事情都难以成功。 |
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 | 诸葛亮《诫子书》 | 表达了只有心境平和、志向明确,才能走得更远。 |
五、总结
“博学笃志”不仅是古人推崇的学习态度,也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。它倡导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,也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方向,做到知行合一,内外兼修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博学笃志 |
含义 | 广泛学习,坚定志向 |
出处 | 《论语·子张》 |
原文 | 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 |
现代意义 | 鼓励终身学习与坚定目标 |
相关名言 | 《论语》《诫子书》等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博学笃志”的内涵与价值,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践行这一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