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生活百科 >

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为的出处

2025-08-26 18:56:37

问题描述:

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为的出处,求快速帮忙,马上要交了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26 18:56:37

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为的出处】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这句话是孟子在论述“义利之辨”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,用来强调人应坚守道义,不因利益而丧失原则。

一、原文背景

孟子在《告子上》中通过对比“舍鱼而取熊蹯”的例子,阐述了“舍生取义”的思想。他指出,人们在面对生死与道义的抉择时,应当以义为重,而不是为了保命或追求利益而放弃道德原则。

其中,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意指:以前(乡,通“向”,过去)有人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不义的利益。这是对“义”高于“生”的一种肯定。

二、原文出处

项目 内容
出处 《孟子·告子上》
原文句子 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。”
翻译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的东西,现在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;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的东西,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。
作者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
主题 舍生取义、义利之辨

三、释义与理解

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中的“为”字,意思是“为了”或“因为”。整句话的意思是:过去有些人宁可牺牲生命,也不接受那些不正当的利益。这体现了古人对“义”的重视,以及对道德底线的坚持。

孟子借此说明,人的行为不应被外在的物质利益所左右,而应以内心的道义为准则。如果一个人为了享受、地位、财富而放弃原则,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。

四、延伸思考

1. 现实意义

在现代社会,这种思想依然具有启发性。面对诱惑和利益冲突时,如何坚守道德底线,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2. 对比古今

古人讲“义”,现代人更注重“利”,但“义”与“利”的平衡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。

3. 文化传承

这句话不仅是文学经典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仁义礼智信”的重要体现,影响深远。

五、总结

“乡为身死而不受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表达了古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临选择时,应以道德为先,不因一时之利而失去人格与尊严。

总结要点 内容
出处 《孟子·告子上》
核心思想 舍生取义,重义轻利
用词解析 “乡”通“向”,表示过去;“为”意为“为了”或“因为”
现代启示 在利益面前坚守道德,不失本心
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义利之辨”在现代的应用,欢迎继续交流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