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晋平公问于师旷出处】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是一则出自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,讲述了晋国国君晋平公向著名乐师师旷请教关于学习的问题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知识的重视,也反映了师旷作为智者的形象。以下是对该故事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原文出处
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出自《战国策·晋策》。《战国策》是西汉刘向整理编纂的一部历史散文集,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、外交和军事活动,其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和人物对话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二、故事内容简要
晋平公年老时,觉得自己年纪大了,学习已经晚了,于是向乐师师旷请教:“我今年七十岁了,还想学习,恐怕太晚了吧?”师旷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点灯呢?”晋平公不解其意,师旷解释道:“少年时好学,如同日出之阳;壮年时好学,如同中午之光;老年时好学,如同点燃蜡烛照明。虽然光线微弱,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强。”
这段话强调了学习不分年龄,只要愿意努力,任何时候都不算晚。
三、出处与背景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名称 | 晋平公问于师旷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晋策》 |
作者 | 刘向(西汉) |
故事类型 | 寓言故事/人物对话 |
主题 | 学习不问年龄,贵在坚持 |
人物 | 晋平公(晋国国君)、师旷(著名乐师、智者) |
思想内涵 | 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|
四、意义与影响
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鼓励人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,都应该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。这一思想在后世被广泛引用,成为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重要文化资源。
通过这篇总结,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“晋平公问于师旷”的出处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,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代智慧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