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割席分坐有什么意思】“割席分坐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世说新语》中的典故,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因观点、立场或行为不合而断绝关系,甚至不愿同坐一席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色彩,常用于表达对某些人的不满或疏远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割席 | 指将席子割开,象征断绝关系 |
| 分坐 | 表示不再同处一地,互不往来 |
整体含义:因意见不合或行为不当,断绝关系,彼此不再来往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“割席分坐”出自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
> “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观。宁割席分坐曰:‘子非吾友也。’”
故事讲的是管宁与华歆原本是好友,但因两人在面对金钱和权势时的态度不同,最终管宁选择割断席子,表示与华歆不再是朋友。
三、用法与适用场景
| 场景 | 用法举例 |
| 人际关系 | “他整天拍马屁,我跟他早就割席分坐了。” |
| 社会评论 | “他对腐败现象视而不见,我们早已割席分坐。” |
| 文学作品 | 作家常用此典故表达对某类人的批判态度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成语 |
| 近义词 | 疏远、绝交、划清界限 |
| 反义词 | 亲密无间、情同手足、同舟共济 |
五、文化意义
“割席分坐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强调了个人原则与道德底线的重要性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交友标准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不良行为或错误观念时,要有明确的立场和选择。
总结
“割席分坐”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,源自古代文人之间的友情抉择,如今多用于表达对某些人或事的否定态度。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“义”的重视,也反映出个体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独立判断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价值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