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】埃里克·霍姆伯格·埃里克森(Erik Homburger Erikson,1902–1994)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临床心理学家之一,以其对人格发展理论的贡献而闻名。他提出了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”,将人生划分为八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心理冲突和成长任务。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心理学领域,也对教育、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项目 | 内容 |
姓名 | 埃里克·霍姆伯格·埃里克森(Erik Homburger Erikson) |
出生年份 | 1902年 |
逝世年份 | 1994年 |
国籍 | 美国(原籍德国) |
主要贡献 |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|
代表作 | 《童年与社会》、《青年:身份与危机》 |
理论核心 | 人生分为八个阶段,每个阶段有特定的发展任务 |
影响领域 | 心理学、教育、社会学、文化研究 |
详细
埃里克森出生于德国,早年在维也纳学习艺术,后来转向心理学,并成为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。然而,他并未完全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,而是结合了精神分析与社会文化因素,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。
他的“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”认为,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从婴儿期到老年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。例如:
- 婴儿期(0-1岁):信任 vs. 不信任
- 幼儿期(1-3岁):自主 vs. 羞愧
- 学龄前(3-6岁):主动 vs. 犯罪感
- 学龄期(6-12岁):勤奋 vs. 自卑
- 青春期(12-18岁):身份 vs. 角色混乱
- 成年早期(18-40岁):亲密 vs. 孤独
- 中年期(40-65岁):生产 vs. 停滞
- 老年期(65岁以上):完善 vs. 绝望
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成长机会,强调社会环境与个人经验的互动作用。他的思想不仅帮助人们理解自身的发展历程,也为教育工作者、心理咨询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。
总结:
埃里克森的理论为理解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,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成长的影响。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,也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