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】中医理论中,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,贯穿全身,连接脏腑与体表。掌握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,对于理解经络系统、指导针灸、推拿等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。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,古人总结出“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”,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其运行规律。
一、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
根据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的记载,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有其特定的规律,通常按照“手三阴→手三阳→足三阴→足三阳”的顺序进行循环。以下是常见的口诀:
“肺大胃脾心小肠,膀胱肾心包”
这个口诀可以分解为:
- 肺经(手太阴)
- 大肠经(手阳明)
- 胃经(足阳明)
- 脾经(足太阴)
- 心经(手少阴)
- 小肠经(手太阳)
- 膀胱经(足太阳)
- 肾经(足少阴)
- 心包经(手厥阴)
- 三焦经(手少阳)
- 胆经(足少阳)
- 肝经(足厥阴)
二、十二经络循行顺序总结
序号 | 经络名称 | 所属部位 | 循行方向 | 起止穴位 | 代表症状 |
1 | 手太阴肺经 | 上肢 | 从胸走手 | 中府 → 少商 | 咳嗽、气喘、鼻塞 |
2 | 手阳明大肠经 | 上肢 | 从手走头 | 商阳 → 迎香 | 头痛、牙痛、便秘 |
3 | 足阳明胃经 | 下肢 | 从头走足 | 承泣 → 内庭 | 胃痛、消化不良 |
4 | 足太阴脾经 | 下肢 | 从足走腹 | 隐白 → 大包 | 腹胀、腹泻、乏力 |
5 | 手少阴心经 | 上肢 | 从胸走手 | 极泉 → 少冲 | 心悸、失眠、心痛 |
6 | 手太阳小肠经 | 上肢 | 从手走头 | 少泽 → 听宫 | 耳鸣、咽喉痛、肩痛 |
7 | 足太阳膀胱经 | 下肢 | 从头走足 | 睛明 → 至阴 | 腰痛、头痛、尿频 |
8 | 足少阴肾经 | 下肢 | 从足走腹 | 涌泉 → 横骨 | 腰膝酸软、耳鸣、盗汗 |
9 | 手厥阴心包经 | 上肢 | 从胸走手 | 天池 → 中冲 | 心悸、胸闷、烦躁 |
10 | 手少阳三焦经 | 上肢 | 从手走头 | 关冲 → 翳风 | 头痛、耳鸣、胁痛 |
11 | 足少阳胆经 | 下肢 | 从头走足 | 睛明 → 阳陵泉 | 胆囊不适、胁痛、头晕 |
12 | 足厥阴肝经 | 下肢 | 从足走腹 | 大敦 → 曲泉 | 肝气郁结、月经不调 |
三、总结
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不仅体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基本规律,也反映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。通过掌握这一顺序,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施治,提高疗效。无论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,还是进行针灸、按摩等治疗,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路线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。
建议初学者结合口诀与实际经络图进行记忆,逐步形成对经络系统的整体认识。
以上就是【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