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师旷劝学》原文及翻译】在古代,许多贤士以智慧和德行影响后世。其中,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乐师与智者,他不仅精通音律,更以言辞劝谏君王、启迪百姓而闻名。《师旷劝学》便是记载他劝导君主勤奋学习的一则经典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与追求。
一、原文
>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
> 师旷对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
> 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
> 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夫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
> 公曰:“善哉!”
二、译文
晋平公向师旷问道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,想要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吧。”
师旷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?”
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拿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?”
师旷说:“我听说:少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太阳刚升起时的光芒;壮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中午的阳光;老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明亮。点燃蜡烛的光明,怎么能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呢?”
晋平公说:“你说得对啊!”
三、赏析与启示
这段对话虽然简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师旷用“日出之阳”、“日中之光”、“炳烛之明”来比喻不同人生阶段的学习状态,强调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愿意学习,就永远不会太晚。他的劝谏不仅是对晋平公的启发,也对后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。
在当今社会,信息更新迅速,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。师旷的话提醒我们,学习不应因年龄而停滞,而应成为一生的追求。无论身处何境,只要心中有光,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。
四、结语
《师旷劝学》虽为古文,但其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。它告诉我们:学习没有早晚之分,关键在于是否愿意迈出第一步。愿每个人都能像师旷所言,不论年岁几何,都能保持一颗求知的心,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