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7年全国各地高温补贴发放标准】随着夏季气温的不断攀升,高温天气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工作安全带来了较大影响。为了保障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的基本权益,我国多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,制定了相应的高温补贴政策。2017年,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或调整了高温补贴发放标准,旨在减轻高温作业人员的负担,提高其工作积极性。
一、高温补贴的基本定义
高温补贴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,为从事户外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的额外工资补助。该补贴通常以“高温津贴”或“防暑降温费”的形式发放,目的是补偿劳动者因高温作业带来的身体消耗和不适。
二、2017年各地高温补贴标准概述
2017年,各省市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,制定了不同的高温补贴标准。以下是一些主要地区的发放情况:
- 北京:自2017年起,北京市规定,当室外气温达到35℃以上时,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发放每人每天不低于12元的高温津贴,连续发放时间不超过3个月。
- 上海:上海市明确,高温作业人员在日最高气温达36℃及以上时,可享受每人每天20元的高温补贴,且补贴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。
- 广东:广东省规定,高温补贴按天计算,每天不低于15元,适用于露天作业及室内高温作业人员,且必须在每年6月至10月期间发放。
- 江苏:江苏省要求,用人单位在气温超过35℃的条件下,必须为劳动者提供高温补贴,标准为每人每天10元至20元不等,具体由企业自行决定。
- 四川:四川省将高温补贴纳入地方性法规,规定在35℃以上高温天气,劳动者可获得每人每天10元的补贴,发放时间一般为6月至9月。
三、高温补贴的适用范围
高温补贴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劳动者:
- 在室外进行建筑、搬运、环卫、电力维修等工作的人员;
- 在没有有效降温措施的车间、仓库、工厂等室内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员工;
- 从事交通指挥、快递配送、外卖服务等户外职业的劳动者。
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企业可能未严格执行高温补贴政策,劳动者如发现未按规定发放补贴,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。
四、高温补贴的发放方式
高温补贴通常以现金形式发放,也可以通过工资形式计入每月工资中。部分地区还鼓励企业结合实际,采取其他形式的防暑降温措施,如提供清凉饮料、调整工作时间、改善工作环境等。
五、结语
2017年的高温补贴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与保护。随着社会对劳动保障意识的不断提升,未来高温补贴制度也将更加完善,确保劳动者在酷暑中也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支持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,遵守相关法律法规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、落实高温补贴,不仅是法律义务,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