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不耻下问的意思及典故出处是什么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虚心好学、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谦逊美德,也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。
一、“不耻下问”的意思
“不耻”意为不以……为耻;“下问”则是指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。合起来,“不耻下问”就是指一个人即使面对比自己地位低、知识少的人,也能虚心求教,不觉得这是丢脸的事情。
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谦虚好学、尊重他人的精神,尤其在学习和工作中,这种态度往往能帮助人不断进步、提升自我。
二、“不耻下问”的典故出处
“不耻下问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:
> 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> 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不过,更直接体现“不耻下问”这一精神的,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一段话:
> “子贡问曰:‘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’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’”
> 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这段话的意思是:子贡问孔子,为什么孔文子被谥为“文”呢?孔子回答说:“他聪明又勤奋好学,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因此被称为‘文’。”
这里提到的“孔文子”,是卫国的大夫,虽然身份尊贵,但他并不骄傲自满,反而乐于向别人学习,尤其是那些不如自己的人。孔子称赞他“不耻下问”,正是对他谦虚品德的高度评价。
三、“不耻下问”的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中,“不耻下问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学术还是日常生活中,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。如果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请教别人,就可能错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。
真正有智慧的人,往往懂得放下身段,虚心学习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只要我们愿意倾听、学习,就能不断进步。
四、结语
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人生态度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强者不是高高在上、目中无人,而是虚怀若谷、善于学习。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,唯有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,才能走得更远、看得更广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与含义,欢迎继续关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