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年级音乐《小放驴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通过聆听和学唱《小放驴》,使学生了解这首民歌的背景、风格及艺术特点,掌握其基本旋律和节奏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听赏、模仿、演唱、讨论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,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,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,理解歌词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。
- 难点: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,准确演唱出“哎哟”等方言词的韵味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《小放驴》音频、视频资料)
- 钢琴或电子琴
- 歌谱复印件
- 教学图片或相关民间艺术资料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播放《小放驴》的音频片段,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。
- 提问:“你们听过这首歌曲吗?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”
- 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:《小放驴》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歌,常用于表现农村生活场景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。
2. 初听歌曲(8分钟)
- 再次播放《小放驴》,让学生边听边思考:
-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?
- 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词语?
- 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?
-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,并分享自己的感受。
3. 学唱歌曲(15分钟)
-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,注意发音和节奏。
- 强调“哎哟”“呀”等方言词的演唱方式,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味性和地方色彩。
- 分组练习,鼓励学生大胆演唱,教师适时指导。
4. 分析歌曲(10分钟)
-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,如:前奏、主歌、副歌等。
- 讨论歌词内容,理解其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。
- 结合音乐元素(如节奏、旋律、速度等),探讨歌曲的艺术表现力。
5. 拓展延伸(7分钟)
- 展示一些与《小放驴》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,如河北梆子、秧歌等,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。
- 鼓励学生尝试用简单的动作或舞蹈配合歌曲,体验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。
6. 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-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,强调民歌的重要性。
- 布置作业:回家后向家人介绍《小放驴》,并尝试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演唱的版本。
五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以《小放驴》为主线,通过听、唱、议、演等多种形式,增强了学生对民歌的理解与兴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结合地方文化资源,开展更多贴近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,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