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对流层平流层还有什么层】在地球的大气层中,根据温度、气体成分和物理性质的不同,大气被划分为几个主要的层次。其中最常见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,但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的大气层。以下是对这些大气层的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说明。
一、大气层的基本划分
1. 对流层(Troposphere)
- 最接近地表的一层。
-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。
- 包含大部分的水汽、云和天气现象。
- 平均厚度约8-15公里(赤道地区较厚,极地较薄)。
2. 平流层(Stratosphere)
- 位于对流层之上,臭氧层在此层。
-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,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。
- 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,适合飞机飞行。
- 厚度约10-50公里。
3. 中间层(Mesosphere)
- 位于平流层之上,是大气中最冷的一层。
-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。
- 大部分陨石在此层燃烧。
- 厚度约50-85公里。
4. 热层(Thermosphere)
- 温度随高度急剧上升,但空气极其稀薄。
- 含有电离层,能反射无线电波。
- 人造卫星和空间站在此层运行。
- 厚度可达600公里以上。
5. 外逸层(Exosphere)
- 大气的最外层,逐渐过渡到太空。
- 气体分子非常稀少,部分原子可逃逸至太空。
- 厚度无明确界限,约为1000公里以上。
二、各层简要对比表
| 层次名称 | 位置(相对于地表) | 温度变化 | 主要特征 | 厚度范围 |
| 对流层 | 最低层 |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| 包含天气现象 | 8-15公里 |
| 平流层 | 对流层之上 |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| 臭氧层存在,气流稳定 | 10-50公里 |
| 中间层 | 平流层之上 |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| 陨石燃烧 | 50-85公里 |
| 热层 | 中间层之上 | 随高度急剧升高 | 电离层,卫星运行 | 600公里以上 |
| 外逸层 | 热层之上 | 极其稀薄,难以测量 | 气体分子逐渐逃逸 | 1000公里以上 |
三、总结
除了我们熟悉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之外,地球大气还包含中间层、热层和外逸层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作用,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复杂大气系统。了解这些层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、天气、空间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