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田子为相译文】《田子为相》是一则出自《韩非子》的寓言故事,通过田子(即田文,齐国贵族)为相的经历,揭示了治国理政中“以民为本”的重要性。故事内容简短但寓意深刻,常被用来教育后人要懂得体恤百姓、关心民生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
原文 | 译文 |
田子为相,三年归休,得金百斤奉其母。 |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回家探亲,得到一百斤黄金献给母亲。 |
母曰:“子安得此?” | 母亲问:“你从哪里得到这些黄金?” |
对曰:“吾受之于君。” | 他回答说:“这是从君主那里得到的。” |
母曰:“夫为人臣而受其赏,不义也。” | 母亲说:“作为臣子接受君主的赏赐,是不义的。” |
于是不受。 | 于是她没有接受。 |
子曰:“吾受之于君,而不受之于母,是悖也。” | 田子说:“我从君主那里接受了,却不从母亲那里接受,这是违背道理的。” |
母曰:“君子不以利害义。” | 母亲说:“君子不应因利益而损害道义。” |
田子乃谢而去。 | 田子于是谢罪离开。 |
二、总结分析
1. 故事背景:
田子在齐国为相,三年后回家,带了黄金送给母亲。母亲却拒绝接受,并指出作为臣子接受君主赏赐是不义的行为。
2. 核心思想:
- 忠义与孝道的冲突:田子认为自己有责任供养母亲,但母亲却坚持“君子不以利害义”,强调道德高于个人利益。
- 为官之道:官员应廉洁自律,不可贪图私利,否则会失去民心。
- 母训的重要性:母亲用智慧教导儿子,体现了家庭教育对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。
3. 寓意启示:
- 清廉为官:为官者应以公心为主,不能因私利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。
- 家庭教化: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深远,尤其是道德观念的培养。
- 义利之辨:在面对利益时,应以道义为先,避免因小失大。
三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出处 | 《韩非子·田子为相》 |
主角 | 田子(齐国宰相) |
故事核心 | 忠义与孝道的冲突,清廉为官 |
母亲观点 | 君子不以利害义,为臣受赏不义 |
田子反应 | 认为应孝顺母亲,但最终接受母亲教诲 |
启示 | 清廉、忠义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|
结语:
《田子为相》虽篇幅简短,却蕴含深刻的治国与做人之道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,更应坚守道义,以民为本,方能成就真正的贤德之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