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建档立卡户如何确定】“建档立卡户”是指通过国家扶贫系统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识别、登记和管理的一种制度。这一制度旨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,确保扶贫资源有效分配,实现精准扶贫。那么,建档立卡户是如何确定的呢?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与说明。
一、建档立卡户的确定流程
1. 农户申请
农户自愿向村委会提交申请,并填写《贫困户申请表》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如家庭收入、财产状况、子女教育情况等。
2. 村级评议
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或村两委成员对申请农户进行评议,初步确定是否符合贫困标准。
3. 入户核查
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对申请农户的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查,核实其家庭收入、住房、医疗、教育等情况。
4. 民主评议与公示
经过核查后,由村委会组织民主评议会,对拟纳入建档立卡的农户进行讨论,并在村内进行公示,接受群众监督。
5. 乡镇审核
乡镇政府对村级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,确认无误后报县(市、区)扶贫办备案。
6. 县级审批
县级扶贫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最终审批,确认是否纳入建档立卡系统。
7. 信息录入与动态管理
确认为建档立卡户后,相关信息将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,并根据家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。
二、建档立卡户的认定标准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家庭人均年收入 | 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(具体以各地政策为准) |
住房条件 | 无安全住房或居住条件较差 |
教育情况 | 子女辍学或因贫失学 |
医疗负担 | 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|
劳动力状况 | 缺乏劳动能力或就业困难 |
特殊群体 | 残疾人、孤寡老人、五保户等 |
三、建档立卡户的管理与退出机制
- 动态管理:建档立卡户的信息会定期更新,确保数据准确。
- 脱贫退出:当家庭收入稳定超过贫困线且具备持续发展能力时,可申请退出。
- 重新纳入:若家庭因意外事件再次陷入贫困,可按规定重新纳入系统。
四、总结
建档立卡户的确定是一个系统性、规范化的流程,涉及申请、核查、评议、审核等多个环节。通过这一制度,国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贫困人口,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。同时,建档立卡户的管理也强调动态调整,避免“漏评”和“错评”,提升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。
表格总结:
步骤 | 内容 |
1. 农户申请 | 提交申请并附相关材料 |
2. 村级评议 | 村民代表或村两委初审 |
3. 入户核查 | 实地调查家庭情况 |
4. 民主评议与公示 | 村内公示接受监督 |
5. 乡镇审核 | 乡镇政府复核 |
6. 县级审批 | 最终确认纳入系统 |
7. 动态管理 | 定期更新信息,调整状态 |
通过以上流程和标准,建档立卡户的确定更加公平、透明,也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