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此夜曲中闻折柳】在古代诗词中,一句“此夜曲中闻折柳”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的哀愁。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春夜洛城闻笛》,原句为: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诗句通过描写夜晚听到的笛声,引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。
一、
“此夜曲中闻折柳”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春夜,诗人听到了悠扬的笛声,笛声中似乎包含了“折柳”的意象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折柳”是送别时的一种象征,寓意着对离人的不舍与牵挂。因此,这一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,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感寄托。
这首诗语言简洁,意境深远,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传达出深厚的情感,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色彩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唐代李白《春夜洛城闻笛》 |
原文 | 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 |
意象 | “折柳”象征送别与思乡之情 |
情感 | 思念故乡、离别之痛 |
背景 | 春夜,笛声悠扬,引发诗人情感共鸣 |
风格 | 浪漫主义,意境深远,语言简练 |
文化意义 | 反映中国古代送别文化与思乡情怀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折柳”这一意象源于古代的习俗,古人认为柳树生命力顽强,且枝条柔韧,易于折取,因此常用“折柳”来表达惜别之情。在许多诗词中,“柳”成为离别与思念的象征,如“柳”字谐音“留”,有“留客”之意,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内涵。
“此夜曲中闻折柳”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,是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——对家的渴望、对过往的回忆、对离别的无奈。这种情感跨越时空,至今仍能打动人心。
四、结语
“此夜曲中闻折柳”不仅是李白笔下的一句诗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的一个缩影。它以最朴素的语言,道出了最深刻的情感,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穿越千年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