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百无聊赖后面一句】“百无聊赖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百无聊赖,遂成孤愤。”意思是形容人感到非常无聊、没有事情可做,心情空虚、寂寞,无所适从。在现代语境中,“百无聊赖”常用来表达一种情绪低落、精神空虚的状态。
一、总结
“百无聊赖”是表示一种无事可做、心情空虚的状态,常用于描述人在闲散时的消极心理。它的下一句通常是“遂成孤愤”,表达了因无聊而产生孤独与愤怒的情绪。以下是关于“百无聊赖”的相关信息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出处 | 《晋书·王衍传》 |
| 原文 | “百无聊赖,遂成孤愤” |
| 含义 | 形容人感到无聊、无事可做,情绪低落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描述闲散时的心理状态 |
| 下一句 | 遂成孤愤 |
| 情绪表现 | 孤独、愤怒、失落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百无聊赖”中的“百”表示多,“聊赖”意为依靠或寄托,合起来即指没有任何可以依赖或寄托的事物,从而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。古人常用此词来形容官场失意、生活无趣时的心理状态。
“遂成孤愤”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的后果——因为长期处于无聊和无望之中,容易产生孤独和愤怒的情绪。这不仅是对个人心理的描写,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。
三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:常用于诗词、小说中描写人物内心世界。
- 日常交流:表达自己闲得无聊、无所事事的心情。
- 心理咨询:分析个体情绪低落的原因之一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百无聊赖”的关系 |
| 无所事事 | 没有事情做 | 类似,但更强调行动上的空闲 |
| 心灰意冷 | 心情沮丧、失去希望 | 更强调情绪上的低落 |
| 孤独寂寞 | 缺乏陪伴 | 与“孤愤”有一定关联 |
五、结语
“百无聊赖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写照。它提醒我们,在生活中保持充实和目标感,有助于避免陷入无聊和消极的情绪中。“遂成孤愤”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警示,提醒我们在面对空虚时,应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,而不是让情绪失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