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更是什么意思】“五更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,主要用于夜间报时。在古代,人们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,每个更次大约为两个小时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五更”一词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,常用于诗词、文学作品中,表达深夜、孤寂或思乡等情感。
一、五更的含义
“五更”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,具体指:
- 一更(戌时):19:00 - 21:00
- 二更(亥时):21:00 - 23:00
- 三更(子时):23:00 - 1:00
- 四更(丑时):1:00 - 3:00
- 五更(寅时):3:00 - 5:00
其中,“三更”是最为重要的一更,因为这是夜深人静之时,也是古人认为最冷、最寂静的时刻。
二、五更的文化意义
在古代,“五更”不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方式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:
| 更次 | 时间范围 | 特点 | 文化象征 |
| 一更 | 19:00 - 21:00 | 夜幕初降,灯火渐熄 | 开始入夜,生活节奏放缓 |
| 二更 | 21:00 - 23:00 | 家家户户进入休息状态 | 安静、私密的夜晚时光 |
| 三更 | 23:00 - 1:00 | 深夜寒凉,万籁俱寂 | 孤独、沉思、梦乡的开始 |
| 四更 | 1:00 - 3:00 | 黑夜最深,人少活动 | 寂寞、思念、警觉 |
| 五更 | 3:00 - 5:00 | 黎明前的黑暗,接近天亮 | 希望、清晨来临前的等待 |
三、五更在文学中的运用
“五更”常出现在古诗词中,用来渲染氛围或表达情感。例如:
- 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
- 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七月七日长生殿,夜半无人私语时。”——虽未直接提到“五更”,但描写的是深夜的情景。
- 杜甫《春望》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——也常与深夜、孤独的情感相联系。
四、现代对“五更”的理解
如今,“五更”已不再是日常时间的划分方式,但在文学、影视、音乐等领域仍有使用。它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文化意象,象征着深夜、孤独、思念或人生的低谷阶段。
总结
“五更”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的重要单位,代表了从傍晚到黎明的五个时间段。它不仅是时间的划分,更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。通过了解“五更”的含义和文化背景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生活节奏与精神世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