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易之论出处于哪里】“不易之论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、具有普遍真理性的观点或论述。它强调的是观点的稳固性与不可动摇性。那么,“不易之论”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?本文将从出处、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出处考证
“不易之论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的一段话:
> “夫贤者之言,虽不中节,犹可听也;庸人之言,虽中节,不足信也。故曰:‘不易之论,可以为万世法。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贤人的言论即使不完全符合时宜,也值得倾听;而平庸之人的言论即使说得再对,也不足以信任。因此,真正的“不易之论”才能成为万世遵循的法则。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“不易之论”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有远见、有深度、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言论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、具有普遍真理性的观点或论述。 |
特点 | 稳固、可靠、不可动摇、具有权威性 |
使用场合 | 多用于学术、政治、哲学等领域,强调观点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|
三、现代用法举例
在现代汉语中,“不易之论”多用于评价某些理论、观点或结论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持久性,例如:
- “他的分析是不易之论,令人信服。”
- “这种观点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不易之论。”
这些用法都体现了“不易之论”所强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不易之论”的关系 |
颠扑不破 | 比喻理论或观点无法被推翻 | 与“不易之论”意思相近 |
言之有理 | 说话有道理 | 强调合理性,但不强调稳定性 |
经久不衰 | 长时间保持活力 | 更侧重时间上的持久性 |
五、总结
“不易之论”源自《后汉书》,意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、具有普遍真理性的观点。它不仅强调观点的正确性,更强调其稳定性和权威性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一成语常用于学术、政治等正式场合,用来表达对某些观点的高度认可和尊重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含义 | 经得起时间考验、具有普遍真理性的观点 |
特点 | 稳固、可靠、不可动摇 |
用法 | 多用于正式场合,强调观点的权威性 |
相关成语 | 颠扑不破、言之有理、经久不衰 |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“不易之论”的来源及其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