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窥园的典故】“目不窥园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、埋头苦读,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目不窥园”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。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,以治学严谨、品德高尚著称。据记载,他为了潜心研究儒家经典,长期闭门读书,甚至在家中庭院中都不曾外出,因此有“目不窥园”的说法。
董仲舒年少时便立志于经学,后来成为朝廷重臣,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主张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他的这种专注精神,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目不窥园 | 指眼睛不看花园,比喻专心致志,不为外物所动 |
三、成语用法与例句
- 用法:用于形容人专心学习或工作,不被外界干扰。
- 例句:
- 他为了准备考试,整日目不窥园,终于考上了理想大学。
- 这位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学术,可谓目不窥园。
四、延伸思考
“目不窥园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在现代社会中,信息纷繁复杂,诱惑无处不在,能够做到“目不窥园”,实属不易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需要坚定意志,排除干扰,才能有所成就。
五、总结
内容 | 说明 |
典故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
成语含义 | 专心致志,不为外物所动 |
使用场景 | 形容学习、工作专注 |
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保持专注,抵御诱惑 |
通过了解“目不窥园”的典故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,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专注、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