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潼关的讲解】《潼关》是唐代诗人谭嗣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全诗如下:
> 《潼关》
> 历历山河千里外,
> 雄关险隘一城中。
> 但使龙城飞将在,
> 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这首诗通过对潼关这一重要军事要地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防的关切与对英雄人物的期望。以下是对该诗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诗歌
《潼关》以雄伟的自然地理为背景,描绘了潼关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重要性。诗中“历历山河”表现了潼关地理位置的险要,“雄关险隘”进一步强调其战略价值。后两句则借用汉代名将李广(“龙城飞将”)的典故,表达对守卫边疆、抵御外敌的渴望。
二、诗歌结构分析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作者 | 谭嗣同(晚清思想家、政治家) |
创作背景 | 晚清时期,列强入侵,国势衰微,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强烈 |
主题 | 抒发对国家边防的担忧,呼唤英雄人物保卫国土 |
修辞手法 | 用典(“龙城飞将”)、对比(山河与城池)、夸张(“千里外”“一城中”) |
情感基调 | 悲壮、激昂、忧国忧民 |
三、艺术特色
1. 意象鲜明:通过“山河”“雄关”等意象,突出潼关的险峻与重要性。
2. 情感深沉: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3. 语言简练:四句诗简洁有力,意境深远,富有感染力。
四、历史与现实意义
潼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历代王朝都重视其防御功能。谭嗣同在诗中借潼关之险,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,同时也寄托了对民族英雄的期待。在今天,这首诗仍能引发人们对国家安全、民族精神的思考。
结语:《潼关》不仅是一首描写山河险要的诗,更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佳作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守护家园、捍卫国家尊严始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