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鲵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大鲵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词汇,常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两栖动物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及其来源,本文将从字面意思、生物学定义、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大鲵”是中文中对一种两栖动物的俗称,学名“Andrias davidianus”,也被称为“娃娃鱼”。它属于隐鳃鲵科,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,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。
从字面上看,“大”表示体型较大,“鲵”是古代对某些两栖动物的称呼,尤其指像鱼一样的生物。因此,“大鲵”意为“体型较大的鲵类动物”。
在历史上,“大鲵”不仅被当作一种食物或药材,还因其外形独特、叫声似婴儿啼哭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。如今,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,大鲵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受到严格保护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词义 | “大鲵”是中文中对一种两栖动物的俗称,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,俗称“娃娃鱼”。 |
字面意思 | “大”表示体型较大,“鲵”是古代对某些两栖动物的称呼,合起来即“体型较大的鲵类动物”。 |
生物学分类 | 界:动物界 门:脊索动物门 纲:两栖纲 目:有尾目 科:隐鳃鲵科 属:大鲵属 种:大鲵(Andrias davidianus) |
特征 | 体长可达1米以上,皮肤湿润,无尾,四肢短小,叫声类似婴儿啼哭。 |
分布区域 |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支流,如四川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 |
文化意义 | 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物,也因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“娃娃鱼”。 |
保护现状 |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因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类捕捞面临生存威胁。 |
三、结语
“大鲵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物名称,更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内涵。了解其含义与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珍贵物种,并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