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放虎归山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放虎归山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比喻把危险的人或事物放回原处,后患无穷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历史故事,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。
一、
“放虎归山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董卓传》,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故事。董卓原本是凉州的将领,后来控制朝政,专横跋扈,最终被王允等人设计诛杀。然而,董卓死后,其部将李傕、郭汜等人率兵反攻长安,导致朝廷再次陷入混乱。这一事件被后人引申为“放虎归山”,意指放走凶恶之人,终将自食其果。
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形容对危险人物或问题处理不当,留下隐患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放虎归山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董卓传》 |
故事背景 | 东汉末年,董卓掌控朝政,后被诛杀,其部将李傕、郭汜反攻长安,造成动乱。 |
成语含义 | 比喻放走危险的人或事物,后患无穷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批评对危险人物或问题处理不当,导致严重后果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警示人们做事要彻底,避免留下隐患。 |
三、结语
“放虎归山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历史教训的总结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危险或复杂局势时,必须谨慎处理,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酿成大祸。通过了解其来源和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智慧与警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