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邻人攘鸡典故出自】“邻人攘鸡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有错,却不愿改正,反而找借口推脱责任。这个典故最早见于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
一、典故
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记载,有一个邻居偷了别人家的鸡,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,他说:“我知其非也,然且为之。”意思是:“我知道这是不对的,但我还是这么做。”这说明这个人明明知道错误,却依然不改,表现出一种明知故犯的态度。
后来,“邻人攘鸡”被引申为对那些明知错误却不肯改正的人的批评,强调的是人的自省与改正的重要性。
二、出处及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邻人攘鸡 |
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|
原文出处 | “或告之曰:‘是非君子之道。’曰:‘吾知其非也,然且为之。’” |
含义 | 指明知错误却不改正,表现得固执己见或缺乏自省精神 |
引申意义 | 批评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改正的人,强调自我反省和改正的重要性 |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中,“邻人攘鸡”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:
- 要勇于承认错误;
- 要有自省意识;
- 不要因为习惯或面子而坚持错误行为。
无论是个人成长,还是社会交往,诚实面对自己的缺点,才能不断进步。
四、结语
“邻人攘鸡”虽是古代故事,但其中蕴含的道理至今仍值得深思。它不仅是一则寓言,更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。通过了解这一典故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我、提升自我,避免“明知故犯”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