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九牛一毛的故事】“九牛一毛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数量极小的微不足道的部分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,最早见于《汉书·枚乘传》中关于“九牛一毛”的比喻。
故事讲的是西汉时期的枚乘曾劝谏吴王刘濞不要谋反,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:如果吴王执意起兵,就像从九头牛身上拔一根毛一样,对整个国家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损失。然而,这个小小的举动却可能引发巨大的后果。后来,“九牛一毛”便成为形容微不足道、不值一提的事物的成语。
“九牛一毛”源于古代历史典故,意指极其微小的一部分。该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事在整体中所占比例极低,显得无关紧要。虽然字面意思看似贬义,但在实际使用中多为中性或略带轻视的语气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九牛一毛 |
出处 | 《汉书·枚乘传》 |
含义 | 形容极小的一部分,微不足道 |
比喻对象 | 事物中极小的部分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损失、贡献、价值等非常小的情况 |
语法结构 | 主谓结构(九牛/一毛) |
近义词 | 微不足道、九牛一毛、沧海一粟 |
反义词 | 浩如烟海、举足轻重、至关重要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,表示某事不重要 |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理解到,在面对重大问题时,有时看似微小的细节也可能影响全局。因此,“九牛一毛”不仅是对事物大小的描述,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