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】奥苏伯尔(David Ausubel)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,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,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学习动机的内驱力理论。他认为,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,而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三种基本的内驱力:认知内驱力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。这些内驱力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。
以下是对奥苏伯尔学习动机内驱力的简要总结:
一、学习动机内驱力的分类
内驱力类型 | 定义 | 特点 | 在学习中的作用 |
认知内驱力 | 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,追求理解与掌握的内在动力 | 源于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| 推动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 |
自我提高内驱力 | 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力、地位或社会价值的动机 | 与个人成就感和未来目标相关,受外部评价影响较大 | 鼓励学生为获得认可或成就而努力 |
附属内驱力 | 为了获得他人(如教师、家长、同伴)的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动机 | 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,常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| 在早期学习中较为明显,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|
二、核心观点总结
1. 认知内驱力是基础:奥苏伯尔强调,真正的学习应建立在认知内驱力的基础上,即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理解。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相联系时,才能实现“有意义学习”。
2.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动力:这种内驱力促使学生不断努力,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或能力水平。它在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3. 附属内驱力是辅助:虽然附属内驱力在初期学习中较为重要,但长期来看,它可能削弱学习的自主性。因此,教育者应逐步引导学生从依赖外部认可转向内在动机。
4. 三者相互作用:在实际学习过程中,这三种内驱力往往是共同存在的,只是在不同阶段和情境下所占比例不同。
三、教育启示
-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,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。
- 同时,适当利用自我提高内驱力,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。
- 对于附属内驱力,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学习态度,减少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。
通过了解和运用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理论,教育工作者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习效率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