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荆轲刺秦王的文言文】《荆轲刺秦王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燕国刺客荆轲奉太子丹之命,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。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、紧张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文章
《荆轲刺秦王》主要叙述了以下几部分
1. 背景介绍:秦王统一六国,燕国危在旦夕,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,以阻止秦国的侵略。
2. 荆轲受命:荆轲接受任务,并提出需要带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作为进见之礼,以便接近秦王。
3. 赴秦途中:荆轲与秦舞阳一同前往,但秦舞阳在关键时刻胆怯,影响了行动。
4. 行刺过程:荆轲在秦宫中献图,展开地图时露出匕首,试图刺杀秦王,但最终失败。
5. 结局:荆轲被杀,秦王未死,燕国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希望。
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荆轲的忠诚、勇敢与悲壮,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斗争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白话翻译 |
荆轲者,卫人也,其先乃齐人,徙于卫,卫人谓之庆卿。 | 荆轲是卫国人,他的祖先原本是齐国人,后来迁居到卫国,卫国人称他为庆卿。 |
燕太子丹质于秦,亡归。 |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,后来逃回燕国。 |
太子曰:“秦王之遇燕太子甚厚,今闻秦王已破赵,将至燕,愿足下为我计。” | 太子丹说:“秦王对燕国太子非常优待,现在听说秦王已经攻破赵国,就要来攻打燕国,希望您能为我想个办法。” |
荆轲曰:“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,秦王必悦见臣。” | 荆轲说:“如果能得到将军的头颅献给秦王,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。” |
于是,太子乃使荆轲入秦。 | 于是,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。 |
荆轲至秦,秦王大喜,迎之。 | 荆轲到了秦国,秦王非常高兴,亲自迎接。 |
荆轲奉地图进,图穷而匕首见。 | 荆轲捧着地图进宫,地图展开后,匕首显露出来。 |
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,右手持匕首揕之。 | 荆轲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。 |
秦王惊,自引而起,袖绝。 | 秦王惊慌,自己站起身来,衣袖被撕裂。 |
荆轲逐秦王,秦王环柱而走。 | 荆轲追着秦王,秦王绕着柱子逃跑。 |
卒惶急,不知所为。 | 最后秦王慌乱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|
左右乃曰:“王负剑!” | 身边的人说:“大王背起剑来!” |
秦王拔剑,击荆轲,断其左股。 | 秦王抽出剑,砍断了荆轲的左腿。 |
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掷秦王,不中。 | 荆轲倒地后,举起匕首投向秦王,没有击中。 |
秦王复击轲,轲被八创,乃自刎。 |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,荆轲身受八处伤,最终自刎身亡。 |
三、总结
《荆轲刺秦王》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文言文作品,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故事。它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与时代命运的冲突,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的忠诚与牺牲精神,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与人性因素。虽然荆轲未能成功,但他英勇无畏的形象却深深印刻在中国文化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