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踉跄是什么意思】“踉跄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行走或行动时身体不稳、摇晃的状态。这个词多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,用来形容人因醉酒、疲劳、受伤、情绪波动等原因导致的步态不稳。
一、
“踉跄”主要表示走路不稳、身体摇晃的样子,常见于描述人或动物在特定情况下行动失衡的状态。该词多用于文学描写或日常口语中,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表现力。
二、详细解释与用法对比
词语 | 含义 | 使用场景 | 情感色彩 | 示例句子 |
踉跄 | 行走不稳,身体左右摇晃 | 描述人或动物动作不稳定 | 中性或略带贬义 | 他喝醉了,走路踉跄。 |
摇晃 | 不稳定地移动 | 描述物体或人的轻微摆动 | 中性 | 灯光在风中摇晃。 |
摇摆 | 左右来回移动 | 多用于描述动作或节奏 | 中性 | 她跳舞时身体摇摆。 |
歪斜 | 不正直、不直立 | 描述物体或姿态 | 贬义 | 那座桥看起来歪斜。 |
三、常见搭配与例句
- 踉跄前行:形容在困难或危险中勉强前进。
- 例句:他在风雨中踉跄前行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
- 踉跄跌倒:形容因失去平衡而摔倒。
- 例句:由于地面湿滑,他踉跄跌倒,膝盖擦破了皮。
- 踉跄的脚步:形容脚步不稳,可能暗示情绪或体力问题。
- 例句:她踉跄的脚步显示出内心的不安。
四、词语来源与演变
“踉跄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世说新语》等,原意为“行步不稳”,后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。其结构为“踉”和“跄”两个字,均表示动作不稳,合起来加强语气。
五、使用建议
- 在正式写作中,“踉跄”可以作为生动的描写词汇,但不宜过度使用。
- 在口语中,使用“踉跄”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使描述更具体、形象。
- 注意语境,避免在正式场合中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踉跄”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词语,适合用于描写人物状态或环境氛围,是汉语中一个值得掌握的词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