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夔这个字怎么读】“夔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会出现,比如在古文、地名或人名中。很多人对它的读音和含义并不清楚,下面我们将从读音、含义以及常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。
一、
“夔”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,由“夂”和“虫”组成。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为 kuí(第二声)。该字在古代多用于指代一种神话中的怪兽,也有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奇特、罕见的意思。此外,在某些地区,“夔”也作为地名使用,如“夔州”。
虽然“夔”字不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,但在文学、历史或文化研究中仍有其特殊意义。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文本内容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夔 |
拼音 | kuí |
声调 | 第二声(阳平) |
结构 | 左右结构 |
部首 | 夂(表示与脚有关) |
本义 |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足怪兽 |
引申义 | 奇特、罕见;也作地名 |
常见用法 | 文言文中多见;部分地区地名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 |
三、拓展说明
“夔”字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,描述为一种独足、能鸣叫的神兽,常出现在神话故事中。在《尚书·舜典》中,也有“夔曰:‘戛击鸣球,搏拊琴瑟以咏’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夔”指的是乐官。
此外,在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登高》中有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其中“夔”是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,因此诗中也常被提及。
四、结语
“夔”字虽然不常见,但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掌握它的正确读音和基本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籍或了解传统文化时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。如果你在学习古文或研究历史,遇到“夔”字时不妨多加留意,它可能正是解读文章的关键所在。